近日,沂水县沂蒙山路大桥竣工通车,临沂市政集团承建的又一标志性工程诞生——
朝霞白云水天阔,五彩新桥映碧波。7月1日早8:00,笑语盈盈的人群自发集结,由临沂市政集团九公司承建的沂水县沂蒙山路沂河大桥正式竣工通车。沂水县委书记薛峰,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明,临沂市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庞玉坤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通车仪式。大桥的开通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献上了一份别样的贺礼。
通车仪式现场
兴高采烈的建设者们
通车日成为两岸人民的“节日”
历时600余天,临沂市政集团用“迎难而上、敢打必胜”的精神,以一流业绩向沂水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战台风 抗疫情
迎难而上显担当
自2018年10月进场以来,沂蒙山路大桥项目部精心组织、超前谋划、攻坚克难,全体参建人员上下一心、披荆斩棘,发扬了临沂市政集团敢打必胜、连续作战的铁军精神,确保了项目高效、优质履约。工程被评为山东省优质结构工程,已经完成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中期核查。
优质工程的背后,凝聚了奋斗者的汗水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除了对施工现场进行加固外,一方面利用一天两夜的时间组织人员把河道所有物料、设备全部转运到安全地带;另一方面,安排人员、机械严阵以待,24小时轮流值班,随时监控河水水位变化。8月10日下午,连续降雨,沂河水位迅速上涨。不到1小时上涨了1米,形势紧急!时任项目负责人王阳明果断采取应急措施,扩大泄洪道范围,筑高引桥围堰高度,大桥主体经受考验,毫发无损、安全度汛!
台风过后,现场一片狼藉。看着被洪水冲垮的便道,项目部人员都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但容不得多想,王阳明立马组织机械重新修建便道。为尽可能少耽误工期,便道修到哪里,哪里就开工建设。就这样,20天以后,工程再次步入正轨。
建设者施工中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原计划年后初六就开始上班,没有想到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临沂市政集团九公司经理王阳明说,疫情面前谁也不敢掉以轻心,项目部积极部署,严格落实大桥整体施工及疫情防控措施,采购防疫物资,在工人进场前,就备好了4000个口罩、20桶酒精、15桶消毒液、150支玻璃体温计和3个红外测温枪,做好了应对疫情的充足准备。
然而,更棘手的问题又来了。从事关键节点预应力张拉工序的外省工人来不了——不进行张拉,其他所有的工序都无法继续进行。为此,项目部经过周密计划和请示,决定采取包车方式“点对点”接21名外省工人返岗,由安全科科长胡晓东带人负责这次“春风行动”的全程监控。
在接到沂水县防疫指挥部、住建局等审核同意的通知后,3月1日早上6点,胡晓东带人正式逆行赴川。整整3天,近4000公里长途跋涉,三人轮班,马不停蹄,每半小时汇报一次情况和进程。累了就在车上睡、饿了就在车上吃,除了上厕所,他们一刻也没有停下休息。3月3日晚上7点,所有人顺利抵达项目部并全部进行隔离,这让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辱使命,安全抵达!”胡晓东下车后,握着王阳明的手,迟迟没有松开。
疫情汹涌,一诺千金。特殊时期,项目部没有忘记对沂水人民的承诺。为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将原定2年的工期压缩为1年零8个月。
新技术 勇创新
“全国首例”碗型墩的背后
2018年10月20日,在经过充分的施工准备后,第一根桩基正式开钻,大桥的建造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然而,随着大规模桩基础勘探工作的展开,复杂的地质条件带来的诸多困难一一呈现出来:塌孔、漏浆……沂河河底像极了一张变幻莫测的脸,每天都有着不一样的表情。项目技术团队逐一分析每根桩基的地质条件,充分研讨论证,为每一根桩基量身定做具体的施工方案。最终,全桥176根桩基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均为ⅰ类桩。
桩基施工
承台是标准的大体积混凝土,最大单体浇筑方量1600余立方米,承台基坑开挖工作量巨大。由于河道内水位较高,为减少基坑水位压力,项目部不分昼夜连续开挖。为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所产生的巨大水化热,项目部提前按规范设置冷却管,派人员定时测温并采取温控措施,确保承台浇筑质量。
承台既成 , 碗型墩上架 。这是全国首座碗型墙式实体墩大桥,“全国首座”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孜孜不倦的钻研与创新,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从碗型墩的模板定制、计算钢筋长度到混凝土浇筑等等,针对安全风险高、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项目部多次召开方案研讨会,邀请权威专家进行论证。“碗型墩就像一个碗一样托着大桥,美观大方又固若金汤,这在全国是第一座,所以在技术上、经验上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项目总工朱俊晓告诉记者,整座桥共有12座大小不一的碗型墩,高度从5米至14米不等,光模板就定制了7套,钢筋加工精度要求高,模板支撑难度大。
碗型墩带有一定的弧度,下入的每一根钢筋的长度都需要单独计算、加工、吊装。“将两根直径为3.2厘米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为一根,用吊车将钢筋一根一根吊下去。”施工主管袁成军说,仅最大的7号墩柱就用了近11万根、300吨钢筋,全桥钢筋用量约为8000吨,每一根钢筋都是在现场制作完成。
碗型墩施工
五个圆环为钢拱塔三维变截面结构。圆环由下往上逐渐变细,加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钢拱塔需要在加工厂内分段加工成型,从浙江金华运过来,采用现场吊装的方式进行安装 。“最高的圆环距离桥面32米,相当于在10层楼高的高空施工,合龙时需要一毫米一毫米地进行调整,确保钢结构连接处严丝合缝。”朱俊晓说。从2020年4月3日开始钢拱塔吊装,到5月19日最后一节钢结构吊装完毕,仅用47天,项目部就完成了沂河大桥1300吨钢构件的建设任务,实现了五环钢拱塔顺利、精确合龙。自此,五环钢拱塔气势如虹,跨越了千年沂河两岸。
守初心 献赤诚
那些“以桥为家”的年轻人
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人,栉风沐雨、不畏艰辛,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构筑起一座民心大桥、民生大桥。“傍晚,红色晚霞映红河 面 , 看着大桥横 跨沂河,我家有桥初长成的感觉,很美好。”临沂市政集团九公司经理王阳明望着大桥说,建造这座大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建成后把“女儿”嫁出去了,那种感觉五味杂陈,但是一想到它将为沂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促进,就特别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这是你最后一个安安静静的夜晚 ,从明天开始,你将服务于千千万万的沂水人民,一年多的陪伴辛苦了,谢谢你!”7月1日0:06,朱俊晓的朋友圈发出这样一条消息。朱俊晓的妻子是工程资料员,自开工建设以来,夫妻俩便以项目部为家。3月26日早上6点,朱俊晓正在为进场的工人测体温,这时,快临产的妻子打来电话说要生了,朱俊晓连忙将妻子送到附近的沂水中心医院生产。生完后,他把妻女送回费县老家安顿好后,立马返回到项目部继续工作。“大桥未成,不能分心啊!”他说。
研究方案
作为工程的测量员 ,葛博超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放线。他每天背着20公斤重的全站仪和三脚架,从东头走到西头,从桥下到桥上,有时还需要爬上
十几米高的脚手架。600多个日日夜夜,他放了上万个点 , 这 些“点”连成“线”,他看到了心目中大桥的样子。6月25日早上,离大桥正式竣工通车还有5天的时间,安装伸缩缝、五个圆环涂漆、安装护栏等交叉作业都需要用电。此时,桥东头的变压器突现故障,频频跳闸,5分钟一跳,10分钟一跳。安全主管周学祥想尽千方百计解决故障,从早上到晚上10点,周学祥把所有可能出故障的机械、线路都排查 了 ,主线也挖出来检查,可是都没有找到原因。他不服输,继续找,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线头处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线头被机械碰坏了,这才导致变压器频频跳闸。此时,已经一天没来得及吃饭的周学祥累瘫在凳子上。
查看箱梁内部
测量员葛博超的家在河东,大孩子3岁,小的才3个月大,他一个月最多回两次家,每次都是半夜回去,第二天一早赶回项目部;还有任劳任怨、乐观向上 , 时刻坚守工地的“老兵”袁成军;踏实肯干、善于钻研的“bim专 家”贺红培;光速融入团队的“新人”孙中堂……他们扎根沂水心系沂水,把做好项目当成了生活的全 部 。 一年到头, 这 些“以桥为家”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休假,一边饱受与亲人的相思之苦,一边用忘我的工作亲身实践着市政
铁军的精神,用高品质的工作来保证大桥成长为他们想要的样子。7月1日,沂水县沂蒙山路大桥正式竣工通车,沂水县又一处“网红打卡地”诞生。“一到傍晚,大桥的人行道上站满了人,直播的 、摆摊 的 、拉呱的、纳凉的,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许多都是开车专门赶过来的。”居住在沂河明珠的居民张春红说,桥两岸,有沂水一中、沂水四中、龙家圈的中小学幼儿园,接送孩子再也不用绕远。
沂蒙山路沂河老桥承载了沂水人太多的乡愁
沂蒙山路沂河大桥是沂水县“125”工程20件民生实事之一,是连接沂水东部城区和龙湾新区的重要通道,是沂水县沂河上第一座双向六车道的景观大桥,也是全国首座碗型墙式实体墩大桥。大桥西接鲁 洲 路 , 东接沂蒙山路,全长575米,桥宽33米,设慢车道、人行道,总投资约1.98亿元。大桥设有五座拱塔,以“奥运五环”为创意元素,寓意“玉璧连环”,环环相扣,象征着积极向上的体育竞赛精神,也祝福着沂水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五彩纷呈。
(转自临沂日报)